奈保尔,印度裔英国作家,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。祖籍印度,生于特立尼达,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,毕业后,迁居伦敦,曾任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。《印度:受伤的文明》是他的旅游文学“印度三部曲”的第二部,从介绍可以看得出奈保尔只是祖籍印度,但是出生和成长并不是在印度。这部书是一部游记,写下了一个“外国人”对于印度的感受,同时有夹杂了一种对于母国特殊的感情。
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奠定了近代世界基调的工业革命中,似乎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,只是被动的卷入了由西方所主导的世界。这些国家曾经大多是不可一世的世界性大帝国,绵延几千里。不同的种族、宗教的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而今却被国土面积小的可怜的国家蹂躏着,这样的实事无不令人们痛心疾首。知识分子思考着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会落下那么多,唾弃传统文化、全盘西化的呼声不绝于耳。但是难免又有一些可惜,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,在近现代显得那么不合时宜,成了民族的累赘,阻碍了民族发展。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,是所有文明古国所面临的问题。一方面传统的文化延续了千年,有他的生存之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,另一方面这种生存之道确实很难适应近代以来所确立的游戏规则。理想的情况下是兼容并包,但往往是传统会被外来文化冲的七零八落。
作为印度文化代表的印度教在作者的眼中是清净无为、与世无争和逆来顺受的。它似乎把入侵、压迫等当作了生命的常态,仔细想想谁说 不是呢。这其中多少包含了一些无奈,可能印度教也尝试了作出一些改变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,但可能是智识不够,最后绝望变成了倦怠。印度的一些城市恰恰印证了印度教的这种状态。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地区,一个人出生之后未来可能就已经定下来了。早早的就去工作,没有接受教育。到了一定的年纪结婚生子然后如此往复。阶级、利益、种性固化,倒是被困在这个怪圈里面的人没有想过打破目前的这种局面,就像印度教那样去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。由于人口众多,为了给每个人一份工作而拒绝使用工具这件事有点让我惊讶,王小波在书里说过:文革的时候,知情下乡没事干怎么办,把牲口杀了然后知青干牲口干的活。这种把人困在一个烦琐并且耗费精力的事情上的做法,纳粹也用过。为了防止集中营里面的犹太人闹事,纳粹尽量让每个人忙起来,但做的事情多是些没有任何意义的。比如:把一堵墙拆了建,建了拆。“工作让人自由”,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外面的标语。恐怕这种劳动是为了消磨人的意志吧。